從2011年起,中國将采用城鎮調查失業率作為就業指标,以替代目前使用的登記失業率指标。“十二五”期間還有望啟動勞動參與率數據的發布。
城鎮失業統計率:或走出統計暗箱
國家統計局人口就業司勞動就業處處長張志斌介紹說,國家統計局正在研究城鎮調查失業率的統計問題,但仍未确定何時開始實施。
目前實施的城鎮登記失業率指标中,所登記的失業人員為:具有非農業戶口,年齡男性在16至50歲,女性在16至45歲,無業而要求 就業,并在當地就業服務機構進行了求職登記的人員。
城鎮登記失業率中,并沒有包括外來人口,也沒有包括農村地區存在的大量失業人口。
一名研究人士表示,城鎮登記失業率不僅指标涵蓋面非常小,而且人為調控的痕迹非常明顯——其規定,大學新畢業生在失業6個月後,才 有資格登記為失業人員。
一些地方政府機構為了控制登記失業率,發放失業登記指标,在失業登記程序上進行限制。失業者必須在原戶籍所在地進行失業登記,對于 其他未進行登記或無權進行登記的人員,均被視為就業。
“城鎮登記失業率不能完整地體現當今勞動力市場現狀,已經失去了基本的政策指導價值。”唐鈞坦言。
而國際通行的慣例是采用“調查失業率”,即通過勞動力抽樣統計調查的方式進行失業統計,通常統計目标為:城鎮常住人口中16歲以 上,有勞動能力,在調查期間無工作,當前有就業可能并以某種方式尋找工作的人員。
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王美豔說,國家統計局已經連續若幹年在做勞動力抽樣調查,調查失業率這個數值國 家統計局應該是掌握的,隻是尚未公布。
2005年,國家統計局經研究建立了全國勞動力調查制度,開始進行每年兩次的抽樣調查和試算。
王美豔認為,目前以調查失業率代替城鎮登記失業率公布,從其多年從事勞動力就業調查的經驗來看,技術上基本沒有問題,隻是國家政策 層面願不願意做這個決定。
“是要一個更好看的數據,還是一個更準确的統計數據,來指導宏觀調控和就業政策?”王美豔說。
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政策研究中心秘書長唐駿表示,如果城鎮調查失業率代替登記失業率這一改革實施,将大大有利于對我國就業形勢的認 識和相關政策的制定。
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的一名官員認為,目前的城鎮調查失業率應該為5%-6%,與當下統計的登記失業率相比,僅高1個百分點左右; 如果“十二五”規劃實施新的就業指标,預計數值應該也在5%-6%左右。
不過,上述人士估算的這一數值,遭到唐鈞的質疑:“我認為真實的調查失業率應該在10%左右。”
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蔡昉進一步建議,為了更好指導國家就業政策取向,不僅應用調查失業率代替登記失業率,并且 應該公布勞動參與率、就業充足率等輔助性指标。
就業如何優先
國家發改委的一名人士表示,就業是民生之本,正在制定中的“十二五”規劃,将提出吸引勞動力去中西部地區求職發展、注重就業服務和 職業技能培訓、帶動落後地區的産業發展、促進第三産業發展、加快戶籍制度改革步伐等與就業有關的政策。
“就業優先,已經列入‘十二五’規劃綱要。”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勞動科學研究所副所長莫榮說。
官方對“十二五”期間勞動力供求關系走向的判斷是:勞動力數量供過于求的總量矛盾将有所減輕,但勞動力供給在層次和區域方面結構性 矛盾日漸突出。“十二五”期間,政府将不僅努力創造總體就業崗位數量,更将重點關注就業質量的提升。
根據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的預測,“十二五”期間中國勞動人口比重會發生重要變化,2013年左右,15-64歲這一勞動年齡人 口比重占總人口的比重将達到最高值72.1%,随後将逐年下降。
參與“十二五”規劃制定的一名專家表示,規劃仍将從就業人群如農民、大學生、城鎮下崗和再就業人員等角度出發,來考慮就業政策問 題。
上述國家發改委人士說,要從根源上解決就業問題,不僅要考慮就業困難人群,更應該有一個統籌規劃的思路,從促進區域、産業發展的角 度出發,制定有關促進就業的政策。
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所副所長張車偉認為,提升農民工就業率的根本辦法,就是通過培訓提高農民工的技能水平。他建議,國家應協調農 業、勞動和教育等多個政府部門,啟動全國性的農民工教育培訓工程。
而對于下崗和失業人員的再就業問題,張車偉認為,大多數無法再就業的人員,往往是那些文化程度偏低、技能水平偏低和年齡偏大的“三 偏”人員。這 些人在勞動力市場上的就業難度越來越大,為其直接配置工作會損傷效率和社會成本,而且成本可能會更大。“政策重點應該是保障其基本生活, 而非為其配置一份 工作。”張車偉說。